正因為了解,所以有源源不絕的批評。幸得至並無太多人追看我的網誌容許我暢所欲言。我必需承認自身對於社會/工作的淺薄見解只來自僅一年的經歷。若果社會/工作本身是冷漠和高效率組成的,那就是我一年內被照顧得太好、工作環境太舒適。離職時老細向我問道工作內容,我只管傻傻地背誦那張Job Description的資訊。
「可能你會做著與期望不符的事,但也是個挑戰。加油」老細可惜地說道。
有點被刺激到的我只能略帶不甘地點點頭。
然而我今日上班第三日已經滿腦是離職的想法,其中最大的原因是OOOOOO會根本就與社會工作拉不上任何關係—上至理事、下至與我同樣職級的同事,根本就不把會內工作當作社會工作。原因非常簡單,根本大部份職位均不需要受過社會工作相關訓練。我也極度懷疑整個機構只有我的上司是社工,而我也沒有於工作空間感受過任何社會工作氣息:為他人考慮、共情、與服務使用者接觸的親切態度等元素。
最讓我見笑並且震驚的是同事接聽熱線電話的事。因為透露太多工作內容,只會放在Patreon,歡迎訂閱。
https://www.patreon.com/Tpyyin (可以入去睇吓啲Tier啱唔啱心水先)
——————
我只想問這位同事:「要盡快㗎」是「下次盡快啦」的意思嗎?是在祝福對方再次意外懷孕嗎?我不知電話另一頭作何感想,在我聽來卻是相當無奈。有點生氣、卻又因為焦急著胚胎的事而生不出氣來。
說話間的冷漠像是便利店員工在向客人收錢一樣:「多謝你十一個半,請拍咭。下位。」絲毫不體諒他人打電話時的焦急和擔心,想當然爾是因懷疑有孕、不想要苦了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嘗試找尋一點方法和生機(對胚胎來說是死機,死亡的機會)的一通電話。卻換來熱線職員機械式的語氣提供資訊,明明只是七週的胚胎卻因機構巨大的程序而硬生生變成十一週的胚胎。這種事怎麼能夠以冷漠且平淡、而非抱歉內疚的語氣述說?這種熱線與其說是服務查詢,不如說是工廠式分流。
部門經理多次告訴我「大家工作好緊要」,因為部門是直接面對公眾的「嘴巴」。他是那麼說的,然後我暗喜、覺得上一份工的老細說錯了,這正是我想要做的工作。但這幾天我思前想後,咀嚼了部門經理的話,終於明白當中意思。
當宣傳性與生殖健康成為了口號,就變成了宣傳口號。自不然就把重點都放在宣傳手法上—社交媒體、插畫專頁、宣傳車、學校講座,各種各樣華麗的宣傳手法層出不窮。資金當然充足,否則也招聘不起我這種閒人。成為許多話的「嘴巴」,像是專業人士般把性與生殖搬上醫學和社會層面,正直而學術的訴說著性與生殖。上司告訴我要在工作中滲透避孕知識,讓社會被教育。我當時聽著覺得難受,不明所以。但如今我知道難受的原因在於他的「嘴巴」。淨是帶著論說和醫學專業面對公眾,而不帶「耳朵」去傾聽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和感受—這種態度做法是無法稱為社會工作的,僅能稱為工作罷了。奈何上至經理、下至熱線接聽員都只帶著嘴巴、一味想著教育他人、淨想著灌輸知識,然後自滿地向公眾展示所謂成果。就是這些嗎?容我引用明報。
//
陳宇謙:香港性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2021/4/16
【明報文章】香港中學生的性知識水平多年來一直被批評為有所不足,近年更呈現倒退的情况。在家計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調查中,中三至中六的男女生性知識平均分皆為8.3分(12分滿分),較5年前(2011年)分別下降了0.6分和0.9分,中一至中二女生的性知識更只有4.7分,較5年前大幅下降1.2分。
//
香港性教育做得好嗎?不、一點也不好。過份著重病理和醫學去論述性教育,只會讓學生卻步,與他們所認知的性大相逕庭,自然也就無法入腦。當然我理解醫學論說意義為威嚇、如同「食煙會生肺癌」一樣的口號。讓人一想起性就想起性病、子宮頸癌、終止懷孕,固然就會以關注健康的角度重視起來了。但身體健康是性教育的最終目的嗎?經理告訴我幾乎每個NGO的目的為人們的幸福/福祉(Well-Being)為使命,但我覺得OO會做的不是推廣個體的幸福,而是以社會為單位的福祉—醫院醫療負擔太重、人口過多/老化。所以任何人(包括員工)在機構面前都不是一個人,而是社會的其中一部份,沒有獨特性、思想和感情。這種苛刻而不把人當人的態度貫徹整個機構,由始至終、由上至下、由內至外均無一例外,也讓我明白了每日因受不了工作而落淚的由來。
仔細研讀了一些OO會的背景,發覺現時做法原來有跡可尋。去人化的態度與成立背景一脈相承。詳情請見資料。
家計會.現代.性(文 小曹)
// 後記
未知會否做落去,但因為每日上班要逼地鐵讓我就來精神崩潰。我會喺再次崩潰之前辭工(或者辭世)。而諸如本篇既內容都會因了解加深而更新。
當每一個組織規模擴大,不免出現去人化的做法去「顧全大局」。如果唔鍾意呢個現象,可以考慮成為管理層或以上嘅職位,嘗試去改變。又或者係選擇去細機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