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長到廿幾歲的朋友家人竟然開始結婚,仔細思量其中步驟和看似必要的資本:買樓啦、婚宴啦、渡蜜月啦。就在我止不住驚訝的時候問了:「女生覺得怎樣做才浪漫?」當時我沒有回答太多實在的話、也沒有馬上例出什麼場景或歌曲,過於真實的想像即是無窮負擔。另一方面,想說的話(或者應該稱為抱怨)實在太多,諸如為何我在這種場景下突然成了女生而非一個人、女生此一兒童指向的詞語又怎適合結婚、我的個人想像與他人的婚姻有何關係、浪漫本身於關係間有什麼重要性、又諸如後來在沉默和推脫間想開口問的:「你所說的浪漫到底指什麼?」
不少人直指浪漫即花費,但當中有何關聯?消費主義所定義的浪漫幾乎直白得可怕,花心思以怎樣的場景配搭怎麼精緻的道具、做出一個像是人生僅有一次的場景便稱得上浪漫。浪漫來源於創造以及給予獨特的體驗、於生命中僅有一次的與愛情相關的經驗。以這種說法,求婚和初次做愛的浪漫程度相約。當浪漫與獨特扣上關係,消費主義便入侵親密關係。在現今缺乏創意、懶於思索的年代,價錢便成為了獨特的來源。諸如求婚所用的花朵, 我大可以用在家小心種植的橙紅家樂花搭幾棵滿天星送人。偏要用上何種高貴或難以取得的入口玫瑰的原因在於他人無法輕易購入—也直指高消費體驗。這種並不普遍的高消費體驗成為了獨特的來源,浪漫便因此而生。以比他人昂貴的場景道具創造出比他人獨特的體驗,以此以貨品的形式提供比他人更多的浪漫。因消費主義下的浪漫過於直白、令人難受,於是「花心思」便成為了遮羞布—花心思消費,例如揀選好看而特別的花材、訂造獨一無二的鑽戒,但最終還是回歸消費體驗。但這種包裹著心意(的消費)的說法讓人感到安心,看起來也不那般功利,畢竟大多數人還是抗拒親密關係與金錢間有過多連繫。
從小接觸浪漫此一詞彙都與情愛扯上關係,但當我讀過西方思潮發展時便發現浪漫的另一種說法—偏離現代情愛和精神伴侶的說法:浪漫主義/時期 Romantic Era。這處Romanticism並非Alain de Button於現代所講述的靠近愛情理想旳論述又或者運動期間講述的革命浪漫化般英雄主義的個人想像,而是浪漫主義一詞的由來:歐洲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期興起的思潮。認識任何主義前必先知道其發展背景,歐洲十六世紀開始由牛頓(被[1])作為先驅進入理性主義時期,強調邏輯思維、講求實證推論、認為世間之善在於理性、只認定感知經驗為知識來源。數學科學便在此時期瞬速發展,扯著理性的旗摒棄情緒和個人。浪漫主義便在此時萌芽,肯定強烈情緒、直覺和個人體驗—主要為藝術和美學體驗。以中世紀的藝術呈現作為手段,讓當時的歐洲人重新認識自然美、確立感觀體驗而非理論的重要性、懷疑科學為主的思想,藉此逃脫逐漸厚重的工業化(當然其後失敗)。與中世紀為之不同的正正是經歷了理性主義時期,浪漫主義對於理性並無趕殺絕,只是如同山水畫般留白。高呼情慾時/後不忘理性,兩者互換,好不輕鬆。
回顧二百幾年前的思潮並不符合現代人的思緒,但我著實且用力地無視他人的想法。二百幾年以來浪漫被扭來扭去,變成形容愛情所用的字詞、與無聊且無理的行為拉上關係。我驚喜在這種不可理喻的年代中仍然見其靈魂在那些無聊字詞間飄浮。
吉田修一的《寂靜的爆彈》並非講倒模而成的愛,反而(又符合邏輯地)從一無所知探索感情。以無聲的字詞講述情人在寂靜間互相喜歡,既不衝動又不含糊。正正是紙筆交流限制著衝口而出的話:「你根本什麼都不懂」、「我好攰什麼也不想說」。把紙張放於言語上,如同濾紙一樣只有最細緻鋒利的才能被對方看見。要是不想說話不想傾談,就什麼都不要看就好了。不必被噪音滋擾、不必花心機口水做無意識的爭論、不必因無法收起耳朵而煩惱,只要在一片死寂之中探險就好了。也無須採用世間現成的愛,把自己放進什麼模具之中稱愛、如同現世把消費主義等同浪漫一樣。浪漫於此便在虛無中漫遊。以巴特的講法,此處為浪漫下的定義便使其自由,變得既定同時又浮動。不在乎是否能夠尋得符合個人的講法和什麼主義,只是一味邊散步邊創作。如同浪漫時期所復興的藝術,複製羅浮宮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成為藝術品。藝術在於創作和獨一無二、按著作者其時感情和想法的展現。藝術之所以如此用力地扣連著浪漫主義,不正正指示了浪漫的依歸和緣起嗎?
你追的壯天空 你捉的暖春風 你心思多到怎可細數
這感覺多好 知道自己不知道
怎愛你未必知道 誰是你或者想知道
—True Romance
閱讀《寂靜的爆彈》期間有如命中注定般接觸了這首歌(多謝推介),開心又驚嘆流行文化中亦不乏想像。淨是得知自己對人無知便足夠滿足,正如蘇格拉底悖論講的無知之知[2]、又或推進一步如Horace講的Sapere aude[3]。 正是誠實且真誠地觀察與捕捉,才能歸納出自己只得無知此一結論。於高舉智慧、乃至無稽地追逐學歷、更什是無畏地講「我讀咁多書」的年代,察覺自身無知便是最令人感動的事。感動源至真摯無戲言,不打算用漂亮堂皇的話術、或是賺人熱淚的感謝狀推搪。只是在虛無中散步後向對方展示什麼也沒有捉到的手,回頭望了又向另一瞳孔望,瞳孔無放大反應,只有頭在不經意間左右轉動。創作藝術而非話術之前,必須先認知到自身無知、並且誠實肯定其真實存在,如浪漫時期一樣猛烈攻擊著無所不知的理性主義。只有誠摯足以讓人掉棄所謂愛和浪漫的方式,讓浪漫在虛無間盪來盪去。
注解 [1] 牛頓除物理學家外,亦為煉金術師。可惜煉金術無實證亦無科學理論支持故不被一般理性主義推崇者接納。牛頓因發現動力學等重大科學基礎,後來被推舉成理性主義代表人物,煉金術師這一身份則被隱藏。詳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3474 [2] 指沉思後對知識的謙卑,最有智慧的人也只能夠認知自身無知。 [3] 原文為拉丁文,英譯為dare to know。接無知之知,只有承認無知才敢於求知。
後記
當我放棄思想文字便是死亡之時。(好似寫於2020年)
前陣子暫時擱置(suspend)Patreon。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寫文,被什麼助人自助和實作理論等功利等不可置信的東西佔滿了生活和學習,不得不在認同什麼讓人不安的條件下才能順利讀下去。其時suspend(擱置)便如同死了一樣,寫不出詩句、便堅毅地咬著書皮。如今的suspend則變成了飄浮,思想四散只等待整理。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