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三寶中最長的一套,都係可以刪減最多情節既一套。票房好之餘都有不少提名同得奬,未睇之前係充滿期待。記得七月頭每個週末總有兩三個朋友話去睇幻愛,自己都暗自打算去一看究竟。但最後還是到八月底戲院重開先睇。畢竟包含咗精神分裂既元素,一直都好擔心手法會唔會太前衛 (avant-garde),怕入戲院睇得一次未必夠觀察細節同主題。但朋友的回覆是:「好易跟,唔係太fing」,當時仲心諗導演真係不得了,能夠用唔fing既鏡頭去表達患者理應是混亂的世界觀。睇完之後立即明白點解易跟,因為導演周冠威真係好長氣,仲好鍾意畫公仔畫出腸,同一個人格特質可以花上四至五個事件去重覆描述;嗯,或者簡單易明同幻想空間需要平衡得好一點。
老實說不太滿意電影既拍攝同後期製作,唔係話做得不足,而係各種元素都略嫌老套同長氣。周導演仔細挑選舊款鏡頭去拍攝,透過光源重影去建構阿樂的幻像—欣欣。而且都帶暖色,彷彿給予阿樂無條件的愛一樣温暖。相反,多數拍攝葉嵐既時候影像和比較銳利,帶冷色調。大概是指現實的愛就係諸多考量同痛苦,沒法比得上完美既幻想吧。同樣地,聲音處理都係落咗功夫,欣欣既聲音係環迴立體聲明,極強echo;葉嵐就係一般收音,較清晰亦聽得比較生硬。如此明顯直白既鏡頭同聲音處理,對我來說同貼上「欣欣/葉嵐」的標示語無異,亦為呢種過份直白且略嫌老套既處理手法打個突。而且仲缺少好多想像空間,比如說最尾一幕,用盡所有光影重影,推到最盡既暖色,仲有什麼想像空間可言。所以整部戲俾我好強烈既感覺就係一個自由自在既主題,卻循規道矩地拍攝同處理,實在無法產生過多好感。
(仲有主題曲,男女合唱嗰度也太直白了吧。好似當我弱智仔咁,好難受。)
電影宣傳短片最後一句:「我不介意... 你呢?」電影中阿樂同葉嵐各自有佢地介意自己的事,亦係世俗介意的事。阿樂有精神分裂,分唔清現實同幻像,對阿樂同佢身邊人都帶嚟果困擾;葉嵐對性的態度隨便,接受得到用肉體去換取不平等待遇。先前炒得熱烘烘既戲中的slut-shaming,終於都可以加把嘴了。先講,批評電影價值觀有問題呢件事已經無意義,抽空藝術內容同創作去宣傳所謂正確的價值觀一事,係不尊重作品同藝術本身;藝術唔應該分什麼對錯,更唔應該咁樣被無恥之徒咁樣使用。再講,社會雖留意到slut-shaming某程度係件可喜的事,但又帶嚟另一種可悲。唔係hypercritical的狀態,而係精神病污名化的慘況。上面提到男女主角都各自帶著社會一致認同的「缺憾」同「應該被介意的事」,佢地之間既愛之所以珍貴同可愛完全係因為一句「我唔介意」。呢句說話的背後意思係「呢啲事係應該被介意。只係因為我好愛你,我給予的愛填補咗你的缺憾;所以我唔介意。」試試抽走相方的愛,缺憾仍然係缺憾。亦因為咁先被指係slut-shaming,因為戲中寫葉嵐對性的態度就係一種如同精神病般的缺憾,係應該被愛人,被社會介意的。但因近年大眾(至少我與同温層)多咗注意女權主義於現實之實踐,唔多唔少會變得hypercritical。會認為對性的態度就算係隨便都無問題,仍然值得社會尊重同信賴,因為性只係一個人的其中一部份,而所有人都有權利自由而合法(consensually)地釋放性慾。故此隨意性愛同為利益做愛都不該被社會視作缺憾,戲中嗰種「我唔介意」就變得係無形地加強傳統觀念。
睇見女權思想之批評我無辦法高興起嚟,除咗係因為上述講過藝術本身無對錯之外,更多係睇到社會對精神病污名化的忽視。就係因為女主角的問題被注意到了,沒被注意到的男主角的問題就更顯慘淡:沒人提起葉嵐同欣欣對阿樂講嗰好多句「我唔介意」。精神病不是更身不由己嗎,有病什至唔係個人選擇,無人有自由或權利揀生不生病。但我地對精神病的態度卻係「應該被介意」,什至因為葉嵐「我唔介意」這般愛的體現而感動,話咁就係純愛。咁樣不是因忽視而造成的大細超嗎?如果可以,我希望社會無論是對精神病還是隨意的性態度/豐富的性經驗—唔係「我不介意」,而係「我不知道有什麼好介意」。
Comments